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 变成火球落南太平洋谢幕

识乐库 人气:3.06W

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 变成火球落南太平洋谢幕

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 变成火球落南太平洋谢幕

  关于天宫一号坠落会砸到城市和人的消息,自三年前便被外媒渲染,最近这波舆论攻势进一步加强,因为天宫一号将再入大气层!随后,天宫一号将变成火球,以残骸准确坠落在南太平洋中部的方式完美谢幕。天宫一号将以实际行动结实打脸渲染其威胁城市和人类安全的目的不纯的外媒。

天宫一号,欢迎回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是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目的是作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点,为中国太空实验室计划的实验性轨道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507秒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迈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换言之,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此后3年里,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系统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人控/手动交会对接等关键支撑技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6年3月16日,这个战功赫赫的“中国造”全面完成使命,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天宫在太空轨道上运行,为什么会重返大气层?

不少人可能觉得卫星离地面数百公里,位于太空之中,因此可以不受阻力的长时间甚至永久围绕地球运行,准确的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气层主要指的是稠密大气层,是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将其作为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而实际上地球大气层是一个逐渐过渡的结构,在地面上方1000多公里的高度仍然有稀薄的大气或者是大气粒子。因此近地卫星工作的高度虽然已经超过300公里,但依然会受到极为稀薄大气层的微小阻力,但这些微小阻力累计后对轨道的影响就很大。

地球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可见地球卫星运行的轨道并非是绝对的真空区域

飞行器一旦长时间不加速,轨道高度就会逐渐降低,降的越低大气阻力也就越大,最终坠入稠密大气层。

天宫无控再入大气层难准确预测,也是因为变量太多

还有人可能觉得,现在有极为精确的雷达能探测飞行器的基本参数,还有超级计算机辅助,准确计算无控飞行器载入大气层应该并不难,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1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并不均匀,变化多端,人们难以精确得知某一区域某一时刻的的大气层详细数据,这就为计算增加了误差。

还有另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无控飞行器的姿态复杂。据德国弗劳恩霍夫高频物理和雷达技术研究所的雷达影像,天宫在轨道上是在旋转飞行的,这也是受到稀薄大气持续影响的结果,因此飞行器不同时间姿态的受力又不同,因此哪怕有强大的计算机也难以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准确趋势,只能得出一个大致数据并且有相当大的误差。

天宫一号的威胁非常非常非常小

西方有些媒体,几个月前就借天宫返回大气层这件事炒作,这真是杞人忧天,目的不纯。

实际上过去60年以来,我们大约经历过6000种不同的失控人造太空物返回地球的情况,大多是废弃的卫星和火箭的上半部分。砸到人身上的情况只有一例,但并没有对那个人导致多大伤害。

而大部分天宫一号的“各种器官”都会在大气层的燃烧过程中消失,只有大约20%-40%的构件有存活的概率落到地球上,大海,尤其是南太平洋很可能是它的主要“埋葬地”。

再者,以史为鉴可以说是最好的说明,统计一下历史上大型飞行器无控返回大气层的数据,比天宫一号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设备都没造成影响,一个天宫一号又有什么风险可说?

经过科学计算,被天宫一号的碎片砸中的概率是1.2万亿分之一,比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还要低一亿倍。

飞行器载入大气层解体过程图示

上图为飞行器载入大气层解体过程图示,首先是外部太阳能电池板首先被稠密大气层剥离,随后主体结构在高温中解体,最后大部分碎片在上千公里时速下与大气层剧烈摩擦烧毁。

天宫将以最绚烂的方式回家

天宫返回大气层时随着大气密度增加将与空气产生剧烈摩擦,大部分结构也在炽热中被烧掉,由于天宫一号由大量各种元素材料构成,因此燃烧时产生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场面将十分绚烂。

天宫一号已经成功落幕,但中国航天空间站的建设进程才刚刚开始……